云计算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改变社会的“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但是时至今日,云计算除了自身产值带来的经济价值外,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例如生产效率的提升等,却仍缺乏系统定量的研究。
特别是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肩负着激发中国经济发展潜力的重任,如何进行投资建设才能让新基建的价值最大化,成为十分必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云计算服务企业阿里云平台上数据进行分析,科学论证云计算的社会经济价值以及当前中国各区域的云计算发展现状。
研究发现:云投入可以加速创新,缩小区域经济鸿沟,驱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具体包括:
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效果是传统基建的1.2倍;
当某地区的云上数据存储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云计算对GDP的额外带动作用可再提升73%。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已越过“门槛”;江苏、福建、四川即将越过“门槛”;而其他省份距离“门槛”仍有一定差距,需继续加大云计算投入;
上云企业数翻倍,全要素生产率可提高0.7个百分点,显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未来5年,云计算将至少带来300万个新增高质量就业岗位;
中国大陆城市的云计算发展水平分层、分化现象明显,可划分为5个梯队,并在数量上呈“金字塔”型分布:深圳、杭州、北京、广州4个城市组成“云一线”梯队,发展水平遥遥领先;成都等14个城市组成二线梯队,与一线梯队差距明显,但呈现出加速追赶态势;由80个三线、101个四线和138个五线城市组成的云计算中低线梯队,仍未充分享受到云计算红利;
中国云计算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区域集聚特征显著,已形成长三角、大湾区和京津冀三大高地,且城市群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果突出;
政府引领是推动地方云计算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论是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省份,还是贵州、内蒙古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政府通过业务上云示范和产业政策驱动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云计算发展水平;
区域间云计算发展水平差距远大于GDP差距,且低线城市的云计算发展增速明显低于高线城市,考虑到云计算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应尽快加大在云计算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以免产生“数字鸿沟”。
其中关于云计算的社会经济价值,是今天研究这个产业重要的考量之一,以下为《云计算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区域发展评估》重要章节“云朵红利:云计算的社会经济价值”,雷锋网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与整理,以飨读者。
报告原文链接:《云计算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区域发展评估》,来源:中国社科院战略研究所,阿里云
以下为正文部分: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应用云计算服务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例如,云计算服务可为企业提供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 、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战略决策的灵活性、改进客户服务体验 ,并显著提升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业务生存率和灵活性 。德勤的研究显示,在云服务方面每投资1美元,企业平均回报约为2.5美元 。而对于公共部门来说,云服务能够帮助他们在改善服务的同时优化效率 。
然而,对于云计算服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效果,一直以来缺乏科学的定量表征。本研究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阿里云平台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对云计算服务的GDP拉动效果、经济质量提升作用和就业机会贡献进行定量论断,填补了学术界在云计算社会经济影响领域的空白,并可为今后制定云计算发展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一、云计算对GDP的带动作用
论断1:每100万元的云计算基础设施投入,可在传统基建对GDP拉动效果基础上额外产生6.46万元的GDP;即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效果是传统基建的1.2倍。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开拓新业务、进入新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就是高昂的前期投入成本,特别是昂贵的ICT资本支出。云计算服务的引入,能够显著降低企业进入和生产的固定成本,有助于企业更早更好地享受信息通信技术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与此同时,云计算服务的普及也将强化企业间的竞争,提高产量并降低加价幅度,从而对消费产生积极影响。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云计算服务花费有助于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云计算服务消费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实际GDP额外增长0.0646%。结合传统基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可知每100万元云计算支出,在传统基建可拉动30—40万元GDP的基础上,还将额外产生6.46万元的拉动效果(见图1)。也就是说,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基建,对GDP的拉动效果是传统基建的1.2倍。
云计算在企业中的普及,也会通过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企业间的协同效应,指一个集群中的企业由于相互协作、共享业务行为和特定资源,将比单独运作的企业取得更高的赢利能力。
以采购云企业数为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表明,采购云的企业数平均每增加1%,实际GDP增加0.0952%。也就是说,如果采购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数翻倍,可带动实际GDP增加9.52%。
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全省上云企业数量达到37.78万家 ,占全省总企业数的26.8%。从本报告后续研究结果可知,浙江省是中国云计算第一梯队的省份,上云企业比例在国内属于领先水平,即便如此,浙江省仍有近3/4的企业尚未享受云计算带来的数字红利。中国企业上云发展空间巨大,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论断2:从量变到质变,云计算对经济拉动有加速效应
互联网行业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即用户数量增加时,网络的价值会指数级放大。云计算具备类似的特性,即随着新用户的不断加入、云计算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云计算的价值将不断提升。当达到某个临界规模后,云计算对经济系统的作用会再次放大 。
考虑到企业的用户习惯养成和平台转换成本,要实现网络效应,通常需要跨越一个临界规模。这意味着,同很多需要大量前期投入的技术类似,云计算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很有可能是非线性的 ,待投入达到一定规模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明显提升和加速。在计量经济学上将该现象称之为“门槛效应”。
模型结果显示,云计算消费对实际GDP的拉动具有门槛效应:当某地区在云上的存储数据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后,云计算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会再次提升,对GDP的额外带动作用再增长73%,从而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
对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目前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4个省级行政区已越过云上数据存储量“门槛”,云消费额每增加1%,实际GDP额外增加0.078%;江苏、福建、四川三省即将越过门槛;而天津、湖北、山东、湖南等其他24个省级行政区距离云上数据存储量“门槛”仍有一定差距,云消费额每增加1%,实际GDP额外增加0.045%,为进一步提升云计算对GDP的带动效果,需继续加大云计算投入(见图2)。
注:云上数据存储系数,指各省级行政区云上数据存储量相比于“门槛值”对应数据存储量的比值。
二、云计算对经济质量的提升作用
论断3:上云企业数翻倍,全要素生产率可提高0.7个百分点
早在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洛(Robert Solow)就注意到美国产业界普遍存在一种奇怪现象:尽管美国在信息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这些投入对生产率的作用甚微。索洛进而提出了著名的“索洛悖论”,即除了生产率以外,计算机的作用无处不在。
中国经济过去的高增长主要源于要素投入,表现为资本高投入和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但2012年末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下降,预示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以往依靠要素驱动的增长模式难以持续,必须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经济增长是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决定的。近年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保持停滞(见图3),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2015年3月,我国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推动经济由投入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紧迫要求。
云计算的普及可以降低企业在ICT上的资本和运营支出,帮助企业以更少的ICT投入达到相同的产出水平,期间释放出的资源可以用于其他生产形式,进而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最终实现GDP的增长。因此,探讨云计算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于判断云计算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云消费额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可增长0.149%。也就是说,随着云计算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地区的技术水平及要素配置效率将得到有效提升。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的服务业态,其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越了产业本身,而是更多的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一种新型基础设施、甚至一种全新思维模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国家的创新范式,并最终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研究结果还表明,云计算在企业中的普及会带来积极的生产率贡献,特别是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采购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数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可增长0.395%。根据研究,2018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为1.7% ,那么采购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数每增加1%,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升0.007个百分点。
换句话说,如果采购云计算服务的企业数量实现翻倍,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升0.7个百分点,达到2.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研究认为,如果中国把自贸区改革等推广到全国,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可达到0.8个百分点,把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在内的社会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和落实,全要素生产率可提高1.3个百分点 。与这些改革措施相比,现阶段推动更多的企业采购云计算服务,不但社会成本更加低廉,而且整体收益更加可观。
三、云计算对社会就业的贡献
论断4:未来5年,云计算将至少带来3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
云计算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它显著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门槛,企业乃至个人无需花钱购置昂贵的ICT设备,很多创意和应用可以通过云端实现。特别是对于用云大户服务业来说,如果没有公有云的存在,服务业中的许多初创企业根本无法成立,新业态新模式也就无法产生。
而且,迅速发展的公有云服务所需的新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也或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但与此同时,使用公有云服务也可能使得工作从分散的数据处理转移到整合的数据中心,导致总体就业岗位的减少 。但针对发达国家企业的调研表明,企业会把从IT维护等岗位释放出来的员工,重新部署到生产力更高的工作中去 。
基于我国各城市年度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云计算的消费和普及度对服务业的就业提升效应较为显著:采购云计算服务的消费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增加0.009%。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中每增加1个高技能岗位,还会带来5个消费型服务业岗位 ;而如果从产业上下游联系的角度出发,每1个信息技术业岗位会带来5.731个间接工作岗位 。
也就是说,每一个云计算工作岗位还将至少带来5个间接工作岗位。结合信通院和阿里云研究中心对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的预测,未来5年,云计算在中国将至少带来3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
随着“新基建”投入的不断加码,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扩张,云计算服务企业将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并带动整个云市场生态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新增就业数据测算
根据信通院数据,2019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1334亿元 ;根据人社部数据,2019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36721万人 。根据信通院数据及阿里云研究中心推算(见图4),未来5年即2021年至2025年,云计算市场规模合计将达到2.0万亿元。
相比于2019年,未来5年云计算消费额累计增加15倍,相应的,云计算就业机会将新增50万个。50万个云计算新增就业岗位,还将至少带来250万个消费型服务业岗位。
也就是说,未来5年云计算将至少带来3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01056159998 邮箱:itboby@foxmail.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